“109岁,对一位中国老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华民族从苦难飘摇到繁荣昌盛他曾亲历并为之见证; 109岁,对一位中国学者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现代史上历尽坎坷、饱经沧桑、矢志报国、鞠躬尽瘁的一代知识分子中他是弥足珍贵的“活化石”。 ——谨以此献给尊敬的中国酒界泰斗秦含章先生” 秦含章先生 重任在肩不负众望 1949年新中国成立,秦老一腔炽热的报国情怀,终于在举国上下轰轰烈烈的建设热潮中得以充分释放。受周恩来总理钦点,他先后出任由中央政府主持成立的中央食品工业部和中央轻工业部参事,奉命调京,主管技术业务。当年总理亲笔签发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委任令,至今仍然完好地珍藏在秦老家中,能够亲眼目睹的人并不多,我算幸运的一个。 1956年,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等老一辈革命家亲自主持国家十二年长期科学发展规划制定工作,秦含章被任命为规划项目中的食品工业组组长。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对于中国食品工业特别是发酵工业而言,科技人才匮乏乃是行业整体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为此,秦含章每逢重要会议,都忘不了关于加快科技专业人才培养的倡导与呼吁。1958年前后,他曾任教的原国立中央大学(后更名为南京大学)分出食品、化工、农机三个主要专业,并围绕这三个专业分别组建出新的院校,著名的无锡轻工学院(现江南大学)便是其中之一。当时主持创办无锡轻院的正是时任轻工业部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的秦含章先生。从无锡轻院开始,秦老根据轻工业部教育委员会的规划,先后在北京、天津、广州等城市陆续主持筹建了15所轻工院校,从技术理论到学术教育几乎所有具体事物都是由他一手主持。无锡轻工学院之所以说它“著名”,是因为业内人士都知道,即便把它形容为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的“黄浦军校”亦不为过。经它培养造就出来的一代又一代专业精英人才,如今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已成长为支撑整个行业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而这些人才又有哪个不是直接或间接地出自秦老门下? 秦含章先生 1960年,秦含章再次受命肩负起创办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的艰巨重任,并亲自出任所长。同时他还筹建了发酵工业情报中心,创办了食品发酵工业杂志,堪称为我国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生产技术的改造、创新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至此,他在中国食品发酵工业中的“泰斗”地位已无人能撼。 亲力亲为点石成金 白酒权威沈怡方先生在总结行业发展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新中国白酒产业是靠试点起家的。”而白酒行业里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两大试点,一个是周恒刚先生主持的“茅台试点”,另一个就是秦含章先生主持的“汾酒试点”。 秦含章先生 1998年4月16日秦含章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汾酒、竹叶青酒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结果新闻发布会”上讲话 1962年,山西杏花村汾酒厂由于生产扩大,产品一度出现质量下降,向中央紧急求援。秦老带领一个课题小组亲赴杏花村现场蹲点,从原料、制曲、工艺流程到检测方法,对汾酒的生产各环节进行了全方位研究论证和改进创新,一举解决了成品酒中的“老大难”问题,产量实现成倍增长。试点期间,秦老率队在窑洞里一住就是两年多,通过对比剖析各种名白酒的不同芳香物质成分,最终找出了清香型白酒是以乙酸乙酯为主要呈香物质的个性特征,并围绕这些物质含量对白酒香型和风格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科学阐释。后来,该项研究报告达80万字的科研成果,帮助汾酒厂在1979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一举夺得“国家科技贡献奖”。他本人也因对白酒科学分析方法及其理论的成功探索与总结而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其实,“汾酒试点”只是秦老深入基层、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众多事例之一。应当说,新中国成立之后,秦老的知识才华不仅在科研管理和教育领域、而且在生产实践当中也充分得到了施展。1952年担任轻工业部参事期间,为开辟内蒙甜菜制糖业生产基地,他被派往包头糖厂担任筹备处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设计出环保型的先进工艺流程,并赴东德、波兰、原捷克斯洛伐克选购机器组成成套设备,由此新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大型糖厂在他手中拔地而起;之后他又参加筹建了华北制药厂,不仅负责技术规划和培训,而且将发酵工业、制糖工业、工业微生物学的相关理念成功应用于建厂工作之中,为我国早期抗生素工业的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他还参与了从波兰引进甜菜种籽在内蒙的试种,出糖率从13%提高到17%;参与接管和整顿了上海、天津、青岛熙中烟草公司,由他撰写的烟草等级标准的研究报告后来被用于烟草行业管理干部进行培训的教材;1955年,秦老还应邀两度前往青岛啤酒厂研究解决啤酒装瓶后的混浊问题,并研究试制成功了“配制啤酒”…… 秦老以他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成为我国实用技术领域里为数不多的殿堂级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