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圈子里的大部分囤酒者都不会“二次出售”。价格的波动对他们来说相当于资产的升值,其中当然不乏一些投资者,但真正拿来自己用的仍属于大多数。 普通人大概想不到,对于那些不做酒生意、处于消费链顶端的人来说,囤茅台的最初理由,是因为它“相对便宜”。 这个圈子里的大部分囤酒者都不会“二次出售”。价格的波动对他们来说相当于资产的升值,其中当然不乏一些投资者,但真正拿来自己用的仍属于大多数。 “瓶子往台子上一摆,人家就觉得没问题。不管懂不懂,都认得是茅台。” “相对便宜” 一直以来,围绕着茅台,有着一个大多数人看不见的隐秘江湖。 生活在上海的李晓就是混迹其中的一员。他大概从6年前开始买茅台,每年要花50万到100万。当时他还算是囤茅台的大户,可现在,有朋友一年竟花5000万买茅台,他比不了。 他没有专门的酒窖,喜欢在办公室藏酒。因为经常去全国各地谈生意,他就在位于各地的私人办公室里都藏一些,洋酒、红酒、白酒都有,茅台不算最多的,却是他现在最喜欢喝的。 李晓算是囤茅台的人里一个典型画像,中年,事业有成,喜好喝酒,又交际广泛。他现在几乎每天都喝,甚至影响到他的爱人。 每天吃饭,他喝两斤装的,他爱人喝小瓶的(500ML飞天茅台),一天六小杯,差不多一两酒。 1990年代在上海刚工作时,他就喜欢喝酒,酒局从那时起就没断过。那时虽然也喝茅台,但和现在不一样,他那时没有钱,住的房子也小,晚上宁愿躲在桑拿房里也不回去。每天满脑子想的,就是怎么改变生活。 后来他下海做生意,炒股票、炒期货,到处投资,钱赚多了,喝酒也越来越挑剔,出门吃饭,只喝自己带的。讲究也多了,品牌、年份、种类,都有要求。 李晓刚开始喝啤酒,后来喝洋酒,麦卡伦30年、20年(一款苏格兰威士忌),喝到后来发现不好买,自己消耗又大,就改喝路易十三。 洋酒杯子大,喝的过程总要兑点东西,喝多了就觉得肚子胀。他那时候已经算事业有成,有了喝好酒的习惯,不再只求一醉。于是从2009年前后开始喝红酒。 在中国,红酒的门道远胜于其他酒类,由于种类繁多,价格贵且鉴别门槛高,高档红酒的价格直到今天也不透明。而在当时,因为走私渠道不多,一瓶柏图斯(ChateauPetrus)有时候要卖七八万元。 他在那段时间了解到红酒的“套路”,也渐渐入了“酒圈”。按他的说法,红酒价格在香港是透明的,到了内地价格就不透明。“一瓶拉菲本来卖两千,到内地交完税能卖到两万六,在香港买是一万一,千差万别。” 这种差异源自经销商分层太多,老大传老二,老二传老三,等到了消费者手里,价格早已翻了几番。 一开始他也上过当,后来懂了,入了行,卖家出的价格就都是行价,不会离谱。 即便是在上海,真正懂红酒的圈子也难找,或者说难遇到。李晓后来发现,他身边只有两三个朋友可以组成这样的圈子,大家都懂酒,互相会拿出一些比较难买到的好酒,“比如你带纳帕的酒,我就开一瓶波尔多的,通过品酒互相交流,聊天吹牛,才觉得钱没有白花。” 知音难觅,他又经常交际应酬,只好改喝茅台。他今年47岁,主要投资一些地产项目,地产商们年纪偏大,又多喝白酒,圈子也靠喝酒逐渐形成。 而相对红酒来说,除了酒友更广泛之外,当初转投白酒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茅台“相对便宜”。 李晓是在2012年入市的,他那时已经算懂酒的人,有自己的圈子,买酒也不用自己去,只要想收,打个电话就有人送来。他当时买只要800元到1000元就能买到茅台酒,这相比红酒来说便宜太多了。 普通人大概想不到,对于那些不做酒生意、处于消费链顶端的人来说,囤茅台的最初理由,是因为它“相对便宜”。 茅台“江湖” 囤酒者都有自己的渠道,因为懂酒,他们通常只找熟人,成箱购买,价格实惠,也保真。 过去几年卖给李晓茅台的人,来自国内一家著名茅台酒经销商,他们最初也是在生意场认识的。 李晓需要的时候,就会打电话直接拿。除了茅台,他也买其他酒,都是成箱买。现在给他从日本买山崎(一种日本威士忌)的,也是以前的相熟酒友。 他那位每年花5000万买酒的朋友,则又代表着另一个群体——他是国内一家房企的高管,平时工作应酬更多,除了囤酒,还会专门找一些珍稀酒。除了招待朋友、自己喝,也会拿出来送人。 李晓说,这些人和自己不一样,他们的渠道,一般人也接触不到,因为5000万元的体量难免会受骗,但这些人大多有背景,骗子不敢骗。另一方面,他们也想得开,即便被骗,只要能淘到珍稀的品种,不太离谱就好。 除了炒家之外,这个圈子里的大部分囤酒者都不会“二次出售”。价格的波动对他们来说相当于资产的升值,其中当然不乏一些投资者,但真正拿来自己用的仍属于大多数。 李晓最初看见什么都好奇,各种奇怪的,没见过的,他都买。一套56度的少数民族(茅台56个民族系列酒),他花了32万,后来涨到50万,他心里高兴,但没打算出手。现在,他只买自己爱喝的,基本都是各种级别的普茅。 一位熟悉“茅台圈”的企业家称,他身边大部分囤酒的朋友,都不会拿酒出去再流通,而且主要囤飞天,像年份酒这种高端酒并不是主流。真正常年囤积、消费茅台酒的这些人,都有一定的资产,每年购买茅台的花销对他们来说并不算什么。他们更重视各自的交际习惯,对口味也有要求,重要的场合都会自己带酒,不会现场买。 李晓也从来不在饭店买酒。他偏爱喝两斤装的普茅和国宴,年份一般要藏三年以上。 便宜、适用性高是李晓当初转投茅台的主要原因,但对他来说,茅台酒的价值也不仅如此。 “囤酒的动机,主要是我要有一定的量在那里循环,一款好酒要喝出它的价值和味道,一定要到最适合喝的时候才能开,所以今年买的酒,今年一定不喝。” 这种习惯,从某种程度上也成就了他们的一种自豪感。李晓说,有一年同学聚会,他带了许多窖藏茅台去赴宴,席间酒喝完了,同学说出去买,李晓说你去找,只要找得到,我来掏钱。结果同学拿着瓶子去找,满城都找不到。 各种各样的人群、口味和习惯构成了一个囤积茅台酒的消费“江湖”,但几乎无法得知这样的人有多少,手里又囤了多少酒。除了一部分价格因素外,酒客的喜好,以及茅台独特的口味和酿造工艺,也是形成这种囤积的主要原因。 在1978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首次确定了按照香型来分类评测白酒的办法,以茅台为代表的酱香型,成为一种特殊又独立的口味,它酒液清澈,入口绵醇,有特殊的香气,而且年份越高,感受越好。 按照茅台的工艺流程,它从开始制作,到装瓶出厂一般需要五年时间。事实上,大多数酒客都认同,只有酱香型的酒才有陈年存放的价值,口感会随着年份增加。 李晓说,他库里也有其他白酒,比如2011年产的三斤装的其他名酒,当初也是好奇买来,现在打开喝,觉得还没有新酒好喝。 “越老越好喝,这也是囤积茅台的根本原因。”上述行业人士说道。 酒圈与面子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茅台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而酒圈则像一幅层次分明的油画。各类酒,将这个社会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精准划分。 在囤茅台的圈子里,中老年人多,做实业、搞房地产的多,性格上,传统保守的多。而金融圈、科技圈里年轻人、海归多,他们更青睐红酒和威士忌。他们各有规则,互不干涉,也没有高下之分。 李晓想着要把这些茅台留给孩子们,这是他的爱好,有他的感情在,同时也是一笔逐年增值的资产。他不担心将来无法变现,因为在他们的圈子里,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酒的流通是轻而易举的事。 李晓虽然经常关注茅台价格,但他不把这看作投资,只是将它们当成一种资产。 除了价格透明、品质优秀,对李晓这样囤茅台的人来说,选择茅台还有个重要原因——中国人对这个品牌普遍认同。“瓶子往台子上一摆,人家就觉得没问题。不管懂不懂,都认得是茅台”。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茅台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根深蒂固,喝茅台被看成“有面子”的事,无论懂与不懂,看到茅台,仿佛都看到了它背后的价值和地位。 在2017年上映的电影《战狼2》中,吴京饰演的特种兵冷锋,有一个对瓶喝茅台的特写镜头。这一大段特写并非广告植入,而是源自吴京自己对国货的支持。 在过往诸多国产电影、年代剧中,茅台酒其实经常出现。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茅台深入人心。这也是不论以何种动机囤茅台的人,所共同看好的前景。 (应受访者要求,李晓为化名) 来源:南方周末 |